“i课程”为每一个而设计
基础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幸福工程,它牵动着亿万个家庭的殷殷期望。如何关注到每一个孩子?如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?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健康快乐地成长?山东省潍坊峡山双语小学经过不懈的探索,针对基础教育的实际和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,构建了关注“每一个”孩子的“i课程”体系,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径。
潍坊峡山双语小学隶属于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,坐落于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,是一所集幼儿园、小学于一体的全日制民办小学,学校投资3.6亿元,占地340亩,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,现有师生5000余人。潍坊峡山双语小学作为一所新兴的民办学校,自办学以来就始终站在现实与未来的发展高度,坚持“学术一流、团队一流、机制一流、质量一流”的办学方向,牢固将“立德树人”作为学校的教育方针,创新出了“i课程,为每一个而设计”的教育品牌。“i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”被国家教育部门课程中心确定为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,学校被授予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课程建设研究所挂牌单位、潍坊市双改行动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,为山东省和国家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“i课程”,为每一个孩子重新定义教科书
在任何一所学校,所有的学生都要面对课程、课堂、教师、餐厅、宿舍等校园文化生活,甚至时间、空间、信息都要精准地指向“每一个”,但更为关键的就是“课程”。为了实现基础教育的创新,潍坊峡山双语小学创新的“i课程”就是“我课程”,是为“每一个”孩子设计的课程。它有四个显性含义:interesting(有趣的)、individualized(个性化的)、inventive(有创造力的)、internet+(互联网+);两个隐性含义:双语(英汉双语表述课程)和爱(i和爱谐音)。学校认为,“i课程”既然是“有趣的”,就要让孩子喜欢;既然是“个性化”的,就要让创新的课程可选择;既然是“有创造力的”,就要凸显生成性;既然是“互联网+”,就要关注跨界思维,与技术的重要性相比,互联网思维、跨界思维更重要。“i课程”归根结底诠释的就是“爱”。
潍坊峡山双语小学在顶层设计上,实现了课程的整体化、结构化、系统化。学校的课程越来越丰富,越来越有可选择性,但是,课程的整体化、结构化、系统化至关重要。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“人性光辉、人生智慧”的中国人。人性光辉就是立德,人生智慧就是树人;人性光辉就是必备品格,人生智慧就是关键能力。为此,学校将一二年级的课程大整合,形成了“元课程”;三至六年级则适度分科,适度整合,把所有的学科整合成六大类。分别是:i语文、i数学、i英语、i探索、i艺术、i体育,每一门课程又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群。目前,学校开发了科学、艺术、人文、体育、社会类选修课176门,赋予了“每一个”孩子展示和发展自己个性的权力。
在此基础上,学校还设立了跨六大学科的八个长线主题课程,每个学期一个跨界的长线主题。学校认为,只有让孩子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较长时间的深入研究,最终才容易形成孩子自己的思想。如三年级“太阳”长线主题,将三年级所有与太阳有关的14个跨领域的主题进行整合实施,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太阳是什么、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等。还有“农场”长线主题,孩子们自己种植小麦,自己管理,自己收割,自己脱粒,自己加工。孩子在收获丰收的同时,还利用麦秆做成麦秆画,利用麦粒做成粮食画,利用麦粉做成面塑,不仅收获了喜悦,还收获了成功。孩子们通过这个过程体验到了从小麦到馒头的过程,更体会到了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艰辛。再比如:“陶音”长线主题,孩子们自制陶笛、陶鼓、陶排、陶埙,组建了陶音乐团,孩子们吹奏着自己制作的乐器去演奏,一种沉浸在艺术天地的喜悦便油然而生……
“i课程”,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开启智慧的金钥匙
要想实现“i课程”的趣味性、生成性、可选性,就必须制订科学的开发流程:“课程规划—制定目标—组织内容—课程实施—课程评价”。潍坊峡山双语小学总结的科学的开发流程是保证“i课程”开发科学性、规范性、严肃性的前提。
学校对课程进行了主题式开发,一类是学科主题课程,一类是生活主题课程。对学科主题课程开发,主要的路径是课程目标具体化、课程内容生成化、探究路径个性化、探究问题生成化、探究方法嵌入化、学习评价一致化。以i数学为例,i数学就是孩子自己的数学。孩子自定目标,目标就是“i”的;将教材中的生活转化为学生的现实生活,生活就是“i”的;学校设计了“站点”和“接口”技术,探究路径就是“i”的;孩子用自己选取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,探究方法就是“i”的;孩子们用喜欢的方式去展示,孩子的收获就是“i”的。
在此基础上,学校还把写字、阅读、作文、口语交际等课程资源,以学科主题的形式整合成“i语文”;把英语作为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,构建了“i英语”课程;把体育游戏、体育故事与体育技术进行整合,并开发了30多门体育选修课,增设了游泳、轮滑等必修课程,构建了“i体育”课程。
课程的趣味性至关重要。学校将课程进行活动化、生活化、游戏化的改造,让课程更贴近孩子,更适合孩子的特点,孩子们也更喜欢。学校还将课程中的探究路径由明线改成暗线,让课程既有可操作性又增强了生成性。特别是,学校强调课程的选择性,不但有课程间的选修课,也有课程内的课程难度、探究路径、探究方法的选择自由。
对生活主题课程的开发,主要路径是目标分析与比较、内容梳理与重组、主题选择与确定、活动设计与建构。学校将国家课程中的“综合实践活动”“科学”“品德与社会”“信息技术”,以及地方课程中的“安全教育”“环境教育”进行整合,构建了i探索课程。i探索课程的灵魂是“到现场去”,学校提倡“方案制定—亲历实践—交流分享”的探究路径,真正实现了问题在现场发现,方案在现场制定,探究在现场实践,收获在现场生成。
对于艺术,学校则是把音乐、美术、书法、舞蹈、戏剧、影视、曲艺进行整合,形成了“i艺术”课程。着力解决艺术教育目标功利化、内容专业化、评价单一化的问题,让艺术教育真正触及每一个灵魂。学校还探索综合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解决生活问题,探索用一种艺术形式来强化另一种艺术技能的方式,寻找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共同表现手法,真正打破了各艺术形式之间的壁垒,强化了各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,发展孩子的综合思维、跨界思维。以“夸张的脸”为例,目标是学会观察脸的特征,并用夸张的手法为同学做一件泥塑肖像作品。教学中用贴近孩子生活的哑剧表演“玩面团”导入,既有趣又能让孩子想象并模拟泥塑的团、搓、压、刻技能;让孩子倾听声音,让孩子思考为什么知道是那位说的相声;并让孩子在哑剧、音乐、绘画等艺术形式中,真正理解“抓住特征进行夸张”的目标,最后,在泥塑中升华目标。
“i课程”实施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,从制度到评价一以贯之,形成了一个管理的闭环状态。学校为此构建了保障“i课程”落实的制度机制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确保了“i课程”的常态化、规范化、科学化、系列化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
“i课程”,让每一个孩子的故事更精彩
潍坊峡山双语小学对孩子全面放手,让孩子自主发展。在班级内,有班级公约、班级主流价值观、班级自主管理团队,学生自主管理,自主学习;在校园里,孩子们无论是集会、就餐、回宿舍,从不排队,但秩序井然;老师不进宿舍,但孩子们睡觉非常有序;学校不聘保洁,但厕所打扫得如此干净;学生自己组织活动,活动的质量非常高。孩子们自由、开心、快乐。
令人意外的是孩子们还会拍电影。一开始有几个孩子有拍电影的梦想,学校就给这些孩子提供条件,组成了一个课程研究团队。没想到的是,这些孩子竟然自编自导自演了首部校园电影——《一个人的舞台》,当时在潍坊7大媒体同时报道。
此外,学校学生参加潍坊市建模比赛获得各项之冠;参加山东省青少年足球联赛获得亚军;参加全国第十届星星火炬比赛、电子琴、街舞、拉丁舞获得潍坊市一等奖,参加省级复赛获得一二三等奖,电子琴和街舞获得了去北京参加决赛的资格等等。当学生管理从“管控、灌输”转向“放手、发现、成全”时,孩子们会还给我们无数的激情、创造、理性、美感,还有更多的惊喜和感动。(赵丰平 韩相福)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